本報冀中版記者 李倩/文 索靜/圖
  自2000年以來,保定學院近百名畢業生扎根邊疆,教書育人。這一優秀支教群體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,引起中央領導高度關註和社會強烈反響。記者從保定市委宣傳部獲悉,反映該群體典型事跡的話劇《西部之路》(暫定名)目前正在創排,話劇《約定無期限》、《油條哥》原班主創參與。5月6日,本報記者探班劇組,聽主創人員講述他們與西部支教者的親密“接觸”。
  河北支教者成了且末人
  4月11日,保定市藝術研究所所長、國家一級編劇張曉陽和他的創作團隊一起,從保定奔赴新疆且末縣。從庫爾勒轉車到且末,長途卧鋪大巴要在沙漠公路上行駛9個小時,“躺也難受,坐也難受,車窗外都是荒涼的沙漠。”張曉陽說,14年前這片沙漠里只有石子路,坑窪不平,支教者們顛簸了十幾個小時才從庫爾勒到了且末。“他們最初的不易,現在已很難體會了。”
  缺氧、沙塵暴頻襲、飲食不習慣,要適應當地環境並不易。嘴唇乾裂、嗓子腫疼、鼻子發乾,創作組到且末的第二天,就趕上了沙塵暴,門窗嚴密,但桌子上還是一層沙。支教者告訴張曉陽,他們剛到且末那天,且末縣的師生、群眾特意打掃了街道,還灑了水。這群河北青年被當地百姓的真摯與淳樸感動。此後多年,他們奮鬥在基層教育一線,成為且末人的老師、同事、朋友,他們在貧瘠的荒漠扎根,結婚生子,成為了“且末人”。
  創作者與支教者面對面
  採風行程緊張,張曉陽和他的助手翟羿、李璐璐與十幾名支教者充分交流。支教者執著的堅守、平和的心態、彼此的扶持,對父母的愧疚,逐一展現在創作組面前。
  很多人當年沒和父母商量,就簽了就業協議。有家長支持,也有家長反對。隔著5000多公里,回家太難,張曉陽說:“顧了大家舍了小家,他們都有忠孝不能兩全的遺憾。”
  採風過程中,張曉陽還瞭解到支教者的一個遺憾:所有支教者結婚時都沒辦婚禮。支教者荀軼娜與朱英豪結婚時曾想辦婚禮,但此前師兄師姐都沒辦儀式,他們也就簡單辦了。
  支教者蘇普告訴張曉陽,他們的家鄉大多是貧困山村,從小吃慣了苦,對艱苦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強,所以到且末後也不覺得苦,從未想過當逃兵,一心一意只想教書育人。
  離家鄉、親人遠了,這些支教者彼此扶持,儼然成為一家人。“從同學到同事到手足,他們的深厚感情令人羡慕。”編劇翟羿說,他們互相幫著接孩子,輔導孩子功課,誰有困難其他人全力相助,今天在這家吃飯,明天去那家聊天,“他們離家人遠了,卻有了一個更大的家庭。”現在,這些支教者都已結婚生子,他們的孩子聚在一起,嬉笑打鬧,就像兄弟姐妹。
  給少數民族學生配眼鏡、自學心理學知識以紓解學生的心理問題,去車站送別考上大學的學生……支教者們對學生的愛護,也觸動著張曉陽的創作靈感。
  劇本將於5月下旬完成
  自2014年初保定學院支教群體事跡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後,張曉陽和他的創作團隊已開始前期案頭工作,併在保定進行前期走訪,與支教者的校領導、老師、同學進行了充分交流,隨後又赴新疆且末採訪,劇本正在研討創作中,預計5月下旬完成,其後將邀請專家進行充分研討、修改,6月底進入排練階段。張曉陽說:“希望這部展現保定好人群體正能量的話劇,能儘快與觀眾見面。”
  (原標題:保定學院支教群體事跡將改編成話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x78txr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